查看原文
其他

头条 |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逻辑架构

周绍东 陈艺丹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4-01-24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大势,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完整准确地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发展历程和逻辑架构,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对于正确理解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深刻回应新时代经济发展 

怎么看、怎么干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根据其研究对象在历史规定性上的不同,具体可以分为广义政治经济学和狭义政治经济学两个类别。广义政治经济学是指一般性的、适合于人类各个社会经济形态的政治经济学。狭义政治经济学是指特殊性的、反映不同社会形态的政治经济学。其中,反映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政治经济学称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改革开放以来,基于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的提炼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运而生。相较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个别性的、体现“国别特殊性”的政治经济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经济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举措上升到理论层面和学科高度,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经济发展怎么看、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的创新作出巨大贡献。在这个过程中,习近平经济思想逐步形成并体系化发展。

习近平经济思想从形成到发展,以至体系化呈现,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发展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至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形成阶段。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5年来,我们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会议以“1+7”的逻辑架构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丰富内涵进行了科学概括,其中“1”是指新发展理念,“7”是指“七个坚持”。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对习近平经济思想进行了提炼和概括。《决议》以“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做出进一步概括,其中第七条指出: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第七个明确”是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再概括、再提炼,体现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经济思想在这一时期实践中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2022年6月,《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出版发行,习近平经济思想得到体系化呈现。《纲要》全面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经济领域的原创性贡献,系统阐释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完整勾勒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之纲、思想之要。在实践基础上对理论进行提炼总结的过程,同时也是理论本身不断走向深入的过程。《纲要》实现了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全貌的体系化呈现,也标志着习近平经济思想提升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理论整体,可以“12321”概念体系为抓手,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体系。具体来说,第一个“1”是指一个根本目标,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是指“两制”,分别表示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建设更高水平的市场经济体制。“3”是指“三新”,即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随后的“2”是指“双高”,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最后一个“1”是指一个根本遵循,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表述鲜明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和根本目标,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途径,从而把中国式现代化提到了根本性发展战略的高度。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两个十五年”规划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观蓝图: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部署,清晰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指明了方向。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来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走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就其特征而言,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要求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总的来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创性贡献,不仅极大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同时也为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科学的方向指引和路径选择。

3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



制度和体制建设是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治本之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明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市场经济体制三个方面,旗帜鲜明地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大原创性贡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特征。

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在我国,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不断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两者统一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缺一不可。

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我国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我国还必须承认并保护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获得报酬的权利。这一分配制度有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和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有利于实现公平和效率的有机统一,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以来,在理论上将“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分置,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两者重新归为一体。把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有机结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推进。我们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努力在实践中破解这道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

4

把握新阶段 贯彻新理念 

构建新格局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和战略抉择,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一方面,我们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正处在两个百年目标的关键历史节点上。另一方面,我国面临着经济增速下降的新常态,迫切需要转换经济增长动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两个方面因素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构成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

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抓发展,必须更加突出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从我国发展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规律性认识,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注意从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和忧患意识三个方面对其加以把握。其中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第三点,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部风险空前上升。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就是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将统筹发展和安全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的及时调整和重要创新。

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2020年4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将其作为我国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内容之一,并将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举措,提出要把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和建设贸易强国两者统一起来。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

5

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

人口高质量发展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具体来说,推动高质量发展,内在地包含着两个维度的目标和要求。

一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结合起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阐释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的辩证关系: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这表明,习近平经济思想抓住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特点,明确提出供给侧进行“改革”和需求侧实施“管理”的经济发展思路,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落到实处。

二是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看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物质生产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生产过程就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过程。其中,劳动力是生产要素中最具能动性的要素,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因素。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断和要求。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要求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认识、适应、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着力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做出的重大部署,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在高质量发展问题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6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将人本身及其需要作为生产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区别。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遵循,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理论贡献。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概括下,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具体化为教育、工作、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居住条件和环境几个方面,指出美好生活就是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

只有真正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才能把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具体化为各个方面的实践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的根本遵循,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取得了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一系列历史性成就。站在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仍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这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真正贯彻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政治民主、精神文化、社会治理、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的需要,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总体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回答了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重大理论问题,彰显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取向,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

(作者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头条 |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逻辑架构

周绍东 陈艺丹 中国社会科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